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云南各地围绕“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开展宣传活动。当天,云南省自然资源厅联合云南省地质调查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举办主题活动,全面展晒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鲜活“案例库”、纵深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崭新“路线图”、红河州弥勒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亮眼“成绩单”和九大高原湖泊治理的科普宣传片,进一步引导全社会树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号召全民共同守护七彩云南生态,携手抚平云岭大地“伤疤”,合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乔贵出席活动并发布新闻。
活动现场,云南省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以视频形式首次面向公众发布。伴随着宛转悠扬的音乐和美轮美奂的画面,昆明市晋宁区“村投公司”整合乡村土地资源、丽江市华坪县“去黑增绿”转型发展、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以保护为基础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保山市隆阳区百花岭规范观鸟生态旅游、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积极“引智”参与林业碳汇开发、大理白族自治州“湖泊革命”综合治理洱海生态、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7个案例逐一呈现在大众眼前,充分展现出云南努力拓宽“两山”理念转化路径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云南共征集发布了2批14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从中归纳总结出外溢共享型、赋能增值型和配额交易型3种典型模式并多渠道宣传推广,不断为各地努力将绿水青山中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合理高效变现夯基垒台。同时,全省自然资源系统还持续在积极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探索开展自然资源价值核算、统筹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和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认真落实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报告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等方面发力,以实际行动助推我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赵乔贵发布并介绍了《云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他强调,《规划》是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项规划,其编制实施在云南尚属首次,对我省统筹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要途径、一体推进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今后一个时期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任务的总纲和空间指引,必将对我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工作、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新篇章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指出,《规划》分析了云南生态现状与面临形势,明确了全省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总体要求和到2025年、2035年要实现的各项目标,提出了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维育世界生物多样性宝库、提升高原立体特色农业空间生态功能、建设韧性城镇空间、构建生态廊道网络5大主要任务,聚焦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修复,部署了12个重点工程、47个重点项目,全方位确保全域全要素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他表示,下一步,云南将围绕《规划》目标,聚焦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细化完善任务清单,做实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继续督促指导各州(市)、县(市、区)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编制好本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推动各级各类生态修复重大项目上图入库,加强动态监管,实现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一张图”管理;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白砂坡矿山修复治理前后对比
在红河州弥勒市白砂坡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现场,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集中连片的耕地,昔日车水马龙、灰尘四起的矿山旧景已不复存在,地里茁壮生长的玉米仿佛诉说着这里发展变迁的故事。白砂坡矿山曾是一个露天开采的建筑用灰岩和建筑用砂等非金属矿山,长年累月的开采将土地严重损毁,让地表植被严重退化,部分采场边坡更因人为扰动存在较大的地质灾害安全隐患。2022年,弥勒市将白砂坡矿山列为市重点生态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研判后,确定采用生态重建、辅助再生和转型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强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和系统治理工作。两年多来,项目组人员夜以继日、真抓实干,认真开展场地平整、土壤重构和田间道路、拦挡墙、截排水沟、管涵工程建设等工作,把损毁的土地一块一块找回来,高效运用危岩清理、覆土平整、撒播草籽、移木栽树及在缓坡区域种植皇竹草等技术,将流失的植被一棵一棵种回去,实现矿山范围内9个图斑实际修复面积563亩,超出项目下达目标任务近40亩。如今,这里的绿水青山恢复了,耕地资源保住了,地灾隐患消除了,人居环境改善了,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新气象,正是弥勒市走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融合发展之路的最佳体现。
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林草局、省地质调查局、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相关负责人,中央驻滇和省内20余家新闻单位分阶段参加主题活动。